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里 - 教育百科
ˇ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ㄐㄧㄘㄥˊㄒㄧㄥˊㄓㄥˋㄑㄩㄩˋㄕㄜˋㄩˊㄌㄧㄣˊㄕㄤˋㄖㄨˊ:「ㄌㄧˇㄓㄤˇ」、「ㄖㄣˊㄞˋㄌㄧˇ」。
  2. ㄐㄧㄚㄒㄧㄤㄖㄨˊ:「ㄍㄨˋㄌㄧˇ」、「ㄒㄧㄤㄌㄧˇ」。
  3.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ㄔㄤˊㄉㄨˋ˙ㄉㄜㄉㄢㄨㄟˋㄍㄨˇㄉㄞˋㄧˇㄙㄢㄅㄞˇㄌㄧㄡˋㄕˊㄅㄨˋㄨㄟˊㄧˋㄌㄧˇㄐㄧㄣㄧˋㄍㄨㄥㄌㄧˇㄉㄥˇㄩˊㄧˋㄑㄧㄢㄍㄨㄥㄔˇ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里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  1. 街坊、巷弄。
    【例】里巷、里坊
  2. 居住的地方,多指故鄉。
    【例】故里、離邦去里
  3. 地方政府行政區域之一,在鎮之下,鄰之上,與村平行。
  4. 量詞。計算長度的單位。古代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。今一公里等於1000公尺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[名]
1.居所、居處。《詩經.鄭風.將仲子》:「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」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去三年不反,然後收其田里。」
2.街坊、巷弄。《後漢書.卷五四.楊震列傳》:「連里竟街,雕修繕飾,窮極巧技。」唐.韓愈〈柳子厚墓誌銘〉:「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,酒食游戲相徵逐。」
3.故鄉。如:「故里」。南朝梁.江淹〈別賦〉:「割慈忍愛,離邦去里。」
4.今地方政府行政區域之一。在鎮之下,鄰之上,與村平行。
5.量詞。古代用於表示長度的單位。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定義方式,例如在漢代,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。
6.內部。通「裡」。元.馬致遠〈四塊玉.佐國心〉曲:「命里無時莫剛求,隨時過遣休生受。」
7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名] ] 行政區域名。指居所、居處或聚落。
  2. [[量] ] 計算長度的單位。古代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,現今一里等於五百公尺,一公里等於一千公尺,也等於三千三百台尺。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